11月13日上午,兰州大学副校长陈发虎院士应邀为威尼斯官网师生作了题为《东西方交流与史前人类定居青藏高原》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由学院院长王成新教授主持,学院党委书记王馨、副院长郭笃发教授,相关专业老师和研究生近百人聆听了此次报告会。
陈发虎院士首先以兰州为例,简要介绍了我国西部地区以戈壁沙漠为主的自然环境和早期西域部落的文化遗迹。他指出受环境因素制约,亚欧大陆东西部之间的交流长期存在着地理障碍,使得早期中国的西部开放程度远大于东部地区。接着,陈发虎以早期人类的起源与迁移为背景,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史前人类活动时空过程的人群扩散历史研究,以及高原北部晚更新世以来气候环境变化的环境背景重建,提出青藏高原北部史前人类对高寒环境文化和遗传的适应机制,并创新性提出了高原北部史前人类对不同海拔高度环境的适应模式。最终得出农业促使人类3600年前永久定居青藏高原的重要结论:一、史前人类仅在距今3600年以来才大规模的永久定居到高海拔的青藏高原,且是在全球气候转冷背景下永久定居寒冷的青藏高原的;二、农业技术革新,尤其是大麦-羊传播到青藏高原地区促使史前人群永久定居高海拔寒冷的青藏高原。三、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经历了三个阶段:距今5200年以前旧石器人群季节性渔猎在青藏高原;5200-3600年定居在海拔2500米以下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河谷地带;3600年以来定居3000米以上的高海拔青藏高原。其研究成果有助于认识史前人类定居青藏高原的历史,并为理解史前人类迁移,如何大规模永久定居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提供了新的视角。
陈发虎院士诙谐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问题分析,引起与会者的阵阵掌声,与在场师生互动热烈。本次报告会加强了威尼斯官网与世界前沿研究团队的学术交流,开拓了老师、同学们的学术视野。
陈发虎,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兰州大学副校长,国际地理联合会环境演变委员会(Environment Evolution Commission)副主席,任中国地理学会、中国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任教育部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等。先后开展了西部黄土地层与黄土气候学、晚第四纪气候快速变化、全新世干旱事件、干旱区湖泊演化和西风区湿度变化等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973”项目的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和重点基金项目6项、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1项。在Science、Nature Climate Change、《中国科学》等国内外高层次期刊发表论文360余篇。论著总被引7670次,SCI刊物总引4112次(他引3489次)。H指数33,是国际地球科学前1%的高引用科学家。